区域地图学史
——读《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衆聊斋书评1.1
孙逊、锺翀主编《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精装三大册,作爲一部编选体例严谨,印制精良的古旧地图集,它所系统呈现的200多幅古旧地图,爲深入拓展上海城市史与地图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爲宝贵的资料。对於从事上海城市史和建筑史的学者来说,是极好的实证研究资料。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本由古旧地图本身构成的区域地图学史作品。这是极爲可贵的地方,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意义。
一,古旧地图集出版概况
出版古旧地图影印本,是推动地图学史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在中国地图学史领域,这方面的工作虽然起步不早,但是发展迅速,已经呈现出较爲繁荣的局面。除了全国性古地图集,如《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文物出版社1990;明代,1994;清代,1997)以外,省区古旧地图集有浙江、山东,城市古旧地图集有天津、北京、重庆、武汉、广州、杭州、东莞、柳州、湖州、温州、常州、金华。以及重要珍稀古地图集的影印出版,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的《清代地图集汇编》,汪前进、刘若芳整理的《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以及各单种古旧地图集与地图的影印出版。
总结起来看,上述古旧地图集的影印出版与研究,可以分爲以下几类:(1)影印古地图或古地图集爲广大研究者提供资料,这一类占据了大多数。最具代表性的是王自强主持的《明代舆图综录》《中国古地图辑录》等明清地图影印。(2)通过古地图来图示各级区域历史以及区域历史地理。如天津市国土规划与资源局编《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3)通过古地图揭示地图学的发展史,有些附有专题研究论文,但是侧重於单幅地图或地图集的讨论。最具代表的是由曹婉如主持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文物出版社1990;明代,1994;清代,1997),以及後来由郑锡煌主持完成的《中国古地图集·城市地图》(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4)古旧地图研究与刊布相结合的,如华林甫《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乌云毕力格等编着的《蒙古游牧图: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图及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与上述各类相比,孙逊、锺翀主编《上海城市地图集成》是目前所见,在编选古旧地图集时,自觉地将揭示区域地图学发展史作爲目标的最好的作品。
二,多角度的区域地图学史——《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後文简称《集成》)在编选上海地区古旧地图的原则中,明确指出,所选地图要「具有地图学史研究价值、能够展现该时代地图文化特色的官方或民间地图」,并「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史与城市史地、城市规划建设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前言》第3页)。图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区域地图学史的概念,但是其所阐述的编选原则和最後出版的图集,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了一部上海地区的区域地图学发展史。它对上海地区地图学发展史的揭示和呈现是多角度的,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上海地区地图学发展史的分期;二,地图学史与行业史的融合。
首先,提出了上海地区地图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集成》通过细致地图组分类,在时间维度上深刻地把握了上海地区地图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徵。
1.「方志类地图:1504-1918」(主图14种、附图1种)
2.「近代单幅绘图:清道光至民国时期」(主图10种)
3.「近代早期外国实测图:19世纪40年代末-1901年」(主图28种,附图1种)
4.「近代早期本国实测图:19世纪50年代末-1901年」(主图12种,附图1种)
5.「清末过渡期的上海城市地图:1902-1910」(主图15种,附图2种)
6.「清末民初的新型上海城市地图:1910-1918」(主图15种、附图3种)
7.「民国北京政府後期的上海城市地图:1918-1927」(主图20种,附图4种)
8.「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上海城市地图:1927-1937」(主图36种,附图5种)
9.「抗战时期的上海城市地图:1937-1945」(主图27种、附图2种)
10.「抗战後的上海城市地图:1945-1949」(主图19种、附图2种)
这10个图组所展示的时间段落,实际上就是编者对上海地区地图学发展阶段的认识。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历史分期,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并容易引起争议的工作。做好地图学史这种科技史的历史分期工作,既需要对地图学学科与行业发展的全面把握,还需要理清它与区域历史发展的关系。从上述图组的分期来看,10个图组,其实分爲两个大的时期,即传统地图学时期,与近代西方地图学全面传入之後的地图学时期。在近代西方地图学传入时期内,结合区域历史发展的线索,再将区域地图学发展分爲不同的阶段。
《集成》能够对上海地区地图学发展进行细致分期的一个重要缘故,就是对上海历代古旧地图实物的系统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建立资料库的基础上,梳理清楚了该地区地图发展的谱系(包括版本与类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地区地图学发展史的分期框架,一方面爲後来者讨论该地区的地图学发展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另一方面,它也爲以後区域古旧地图的编集,区域地图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模板。
地图学史与行业史相互融合。地图学的发展过程,除了专业学科建制方面的历史记录外,各时期的地图实物是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公开出版的地图,作爲一种消费品,它与书籍一样,往往有版别的问题存在。而即使是非公开出版的地图,很多时候也是有多种副本存在。因此,地图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地理测量与绘制技术的问题,还包括地图复制技术,特别是印刷技术。故而地图学史与地图出版史是密切关联,或者说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集成》在编选地图的时候,十分自觉与充分地考虑了地图史的这一特点,其编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爲还原19世纪後半叶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地图制作与流行的真实状况,了解与评价我国近代地图发展史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典型案例与实物资料。」(《前言》第2页)因此《集成》在编选地图的时候,在给出地图原件的同时,还将不少地图的附件也一同保留影印出版。
将地图学与地图行业发展向融合的做法,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图幅的文字说明部分对技术与行业信息有深入的考述。主图的文字说明由着录与提要两部分组成。着录部分,主要包括地图的编号、图名与别名、成图年月、版次、制作者、载体形态与印刷形式、廓内图积或图幅尺寸、比例尺、装帧形式、收藏地与传存状态、地图的附件与附录等(《编例》第7页)。而提要部分,介绍地图的图式与制图工艺、表现内容与覆盖范围、外文图图例文字的翻译、再版与重版、错讹情况等,有时也简要说明测绘情况与创作背景、创作底图与同系图及演变源流、制图者与制图团体、该图的传存史、其所表现的城市形态与景观变迁,或者与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编例》第8页)。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地图着作人项目中,《集成》做了细致的区分,明确区分爲「测量者、绘制者、印刷者、着作权者、发行者」(《前言》第5页),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经过编者详细考订而给出的上述内容,在充分揭示地图技术面貌的同时,也系统地揭示了地图出版与传播方面的内容。这样科学史的部分与行业史的部分,都得到了呈现。
(2)在图集的印制上,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呈现出来的《集成》几与原图相馁。《集成》的编选者与出版者,都极爲注意图像数据处理,力求保持原貌,对依据原图拍摄的电子图像数据,逐一进行了细致的色彩校准,力求清晰展现原图的绘制与印刷细节。这是一个极难的工作,但是也极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让无法直接利用原图的广大读者提供了窥见当时地图印刷事业的图经。
(3)对上海地区地图出版史的关注,还表现在注重精确科学制图之外,对搜集通俗地图的重视。如其《前言》说,「一般通用的商旅用上海地图,同时还留意蒐集了一些外国或民间商贸机构独自印制的简易上海地图,以尽可能地再现当时上海地图市场与地图文化的全景。」(第3页)通俗地图也是一个地区地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专业古旧地图集的编集中较少注意这类地图的搜集与整理,《集成》能着意於此,是一个进步。爲多角度地讨论该地区的地图市场与地图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除了上述之外,编选者还有一颗充满了文艺与休闲的心,认爲「品监城市老地图,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怀旧和追忆,赏心悦目之余若能体察深沉而又缤纷的地图文化,展开穿越时空的都市历史文化对话,则更是本书编者的期待。」(《前言》第6页)这给学术增添了一抹抒情。
《集成》在古旧地图编选上的上述特点,使得它成爲一本由古旧地图本身构成的上海地图学史。於此同时,它所汇聚的地图,以及提供的线索,也爲读者打开了讨论上海地区地图测绘、印刷出版与地图市场等方面诸问题的视野。在古旧地图集的编集上,具有示范意义。
另外,值得特别推荐的是,印制精良,最大程度上复原了古旧地图的原貌,对於爱好古旧地图收藏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超值的收藏佳品。可以按图索骥,以本图集爲标杆,建立自己的上海古旧地图藏品体系。或者参照该图集,评价自己收藏的上海古旧地图原件的地位与价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实在是嘉惠良多。